湖南省寧鄉縣人,1892年9月18日出生於一個耕讀世家。幼年勤學好武。15歲時考入湖南陸軍小學。1911年考入武昌陸軍第三中學堂。參加了武昌起義。1915年轉入河北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深造。畢業後任湖南省督軍公署參謀處上尉參謀。
大革命時期,參加國民革命軍,隨北伐軍轉戰大江南北。曆任營長、團長,國民革命軍第四十軍第三師副師長、師長,第八師旅長、師長。為推翻封建軍閥統治打了許多仗。大革命失敗後,他陷入內戰迷津,曾三次參加“圍剿”革命根據地,有兩次未與紅軍接觸,一次被紅軍擊敗。因而引起蔣介石嫡係疑忌,屢遭貶逐。
抗日戰爭時期,任國民黨軍委會直轄的第一軍軍長,後任國民黨第七十六軍軍長兼第八師師長。由陝西率部馳援上海抗戰,部隊進入陣地後,全軍官兵同仇敵愾,一舉擊潰日軍。在敵海陸空軍強烈攻擊下,堅守陣地22天,有力地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被譽為“抗日名將”。旋任第三十四集團軍副總司令、洛陽第一戰區政治部主任兼第三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第三十七集團軍總司令、河西警備總司令等職。
解放戰爭時期,任新疆警備司令部總司令、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他積極支持張治中的和平民主政治主張,接受共產黨的建議,將盛世才關押在新疆的共產黨人全部釋放,並親自安排130多人返回延安。通過與共產黨接觸,他開始傾向革命。當國民黨政府將其部隊調往內地作最後掙紮時,他明拖暗頂,按兵不動。在此關鍵時刻,中共中央派聯絡員密赴烏魯木齊,闡明和平解放新疆的政策和主張。經周密計劃,他與包爾漢於1949年9月25日通電全國,舉行起義,新疆得以和平解放。年底,他領導的起義部隊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二兵團。在任兵團司令員期間,他根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指示,認真做好部隊官兵的思想政治工作,同心同德,堅定地跟共產黨走,並按照“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原則,整頓部隊作風,平息地方殘匪叛亂,維護社會秩序,帶領和組織廣大人民恢複發展工農業生產,從而穩定了新疆局勢。
1954年8月,第二十二兵團與第一兵團、第五軍合編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任新疆軍區副司令員兼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他堅決貫徹執行中央提出的“屯荒、戍邊、開拓資源,進行經濟建設’’的指示,經常深入墾區檢查指導工作,親自參加墾荒、開渠、植樹等生產活動,與少數民族群眾打成一片,為發展新疆的工農業生產,繁榮經濟,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鞏固邊防進行不懈的努力,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尊重和信任。
他是第一至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一至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三至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湖南省第六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82年9月,經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批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他多年的宿願。1988年12月26日,在長沙病逝,終年97歲。國家副主席王震說:“陶峙嶽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早期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鋒戰士,著名愛國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高級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