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映像湖南 » 湖南名人 » 科技人才 » 陳國達
陳國達
2011-12-22 14:40:49 www.hunan.gov.cn 點擊數:

陳國達

廣東省新會人,1912年1月22日生於廣東。1934年中山大學地質係畢業,獲美國洛克菲勒文化基金獎學金,進入國家北平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攻讀研究生。1935年畢業後,曾任兩廣及江西地質調查所技士、技正,中山大學地質係副教授、教授、係主任。1952年調湖南工作,曆任中南礦冶學院(今中南大學)地質係教授、係主任、科研部副主任、副院長,湖南地質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中南工業大學顧問,博士生、博士後及訪問學者導師。1956年加人中國共產黨。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1994年改稱院士)。1998年被國務院授予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稱號。他是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窪學說研究會理事長、國際地科聯礦床大地構造委員會副主席兼地窪學組主席、國際地窪構造與成礦學研究總中心主席、國際礦床成因協會構造——岩漿活化(地窪)學組主席、國際刊物《大地構造與成礦學》主編、湖南省科協名譽主席。著有《地窪學說文選》(中英文版)、《中國大地構造》(中英文版)、《中國大地構造圖》、《亞洲陸海殼體大地構造圖》、《地窪學說——活化構造及成礦理論體係概論》等著作。發表了《中國地台“活化區”的實例並著重討論‘華夏古陸’問題》、《地殼的第三基本構造單元——地窪區》、《地殼動“定”轉化遞進說——論地殼發展的一般規律》、《成礦構造研究法》、《地窪學說的新進展》、《曆史——因果論大地構造學芻議》等論文共200多篇。

他從30年代開始從事地質學理論研究,尤長於對區域地質、構造地質、地震、地貌、新構造、古植物、成礦規律、礦床、岩石、沉積學等方麵的科研與論析。最主要的科學貢獻是:1956年開始提出大地殼第三構造單元活化區(地窪區),引伸出地殼動定轉化遞進說、遞進(地窪)成礦理論、殼體概念等,已發展成包括5個組成部分、4個衍生學科的地窪學說理論體係,形成了發源於中國的國際地窪學派。地窪學說具有國際領先水平,一係列科研成果居國際科學前沿,得到世界地質學界的公認和高度評價,被列為世界自然科學史上的大事之一,為推動地球科學的發展和礦產資源的勘測開發作出了重大貢獻。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的《地窪區(活化區)——大陸地殼第三構造單元》成果是地窪學說的代表性項目。他曾撰文《創新的哲學》,結合地窪學說的創立來論述在繼承前人、立足實踐、緊跟時代、開拓思維、哲學指導、三嚴作風的基礎上爭取科學技術創新的經驗和體會。地窪學說是他科學創新的成果,從國外的地槽說、地台說到中國的地窪說,衝破了非槽即台、非台即槽的傳統觀念,揭示了大陸地殼第三構造單元,宣告國際地質界新理論的誕生。華北任丘油田就是按照地窪學說理論指導發現和建立的高產油氣田。地窪理論在蘇聯、東歐、亞洲及其他地區得到充分的證明,產生了世界性的巨大影響。1975年美國《經濟地質學》評介說:榮譽歸於中國的陳國達。在1980年二十六屆、1984年二十七屆國際地質大會上,他及其地窪學說受到空前的尊重和讚譽。地窪學說被列入世界科學史大事年表。為中國地質界贏得了光榮。

上一篇:盧光琇 下一篇:何繼善

北京湖南大廈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預訂客服:010-85079999轉1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