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方言
湖南方言指湖南境內的方言,其中漢語方言包括湘語、西南官話、贛語、客家語,另外,還有湘南土話、鄉話這一些尚未確定歸屬的方言。湖南的少數民族語言主要有苗語的湘西次方言,土家語的龍山土話、保靖土話、孟茲話,侗語、勉語以及壯語。
湖南是一個方言複雜的地區。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許多人既能說本民族語言,又能用漢語方言進行交際。
湘語是湖南省最具代表性的方言,在湖南省分布地域最廣,它主要分布在湘江、資江流域的40個市縣。在湖南地區,湘方言使用的人口約3085萬,占全國人口的3.2%。
湘語
湘語形成的原因是北方漢族人南下湖南單獨發展並且受到南方少數民族語言影響。雖然湘語在湖南境內的曆史非常久遠,但是湖南境內的少數民族一直是這個區域的主要民族成員。漢語首先在湖南的中心區域傳播進來,湖南周邊的漢語是後期再從這裏進一步傳播過去的。
《漢書·南越傳》記載,南越王趙佗曾經說“西北有長沙,其半蠻夷亦稱王。”公元8年,王莽篡位,曾經把長沙國改名“填蠻郡”,可見當時湖南境內少數民族勢力非常大。具體地說,秦漢時期的漢族主要分布在3個區域:以常德為中心的沅水和澧水中下遊地區;以長沙為中心的湘江中下遊地區;湖南和江西兩省的交界線一直到廣東省的狹長地帶。另外,整個湖南地區的廣闊腹地仍然是古代使用苗瑤語族語言的民族居住和沒有開發墾殖的地方,其中可能還零星地散布著一些漢語移民地點。唐朝後期劉禹錫貶謫到武陵以後有文章說:“湘沅之濱,寒暑一候,陽雁才到,華言罕聞。”說明當時湘江、沅江流域還有大量非漢族地區,漢語難得聽到。湖南境內氣候溫潤,土地肥沃,漢族人從原來居住區域向周邊地區移民相對便利,因此這種逐漸擴散方式的移民運動曆代都不停息。譚其驤分析了邵陽、新化、武岡、新寧、城步、湘陰和靖州等地方的氏族曆史材料,認為“湖南本省得五十五族,僅後於江西,超過其他一切外省,良以境土密邇,遷徙便利,此為當然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