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映像湖南 » 湖南名人 » 文化名人 » 丁 玲
丁 玲
2011-12-22 13:01:04 www.hunan.gov.cn 點擊數:

丁玲

原名蔣偉(一作瑋),字冰之,筆名彬芷、曉菡,湖南省臨澧縣人,1904年10月12日生於臨澧縣高豐村。父親是清末秀才,曾留學日本,因體弱多病,32歲逝世。母親是一位具有民主思想的進步知識分子。在母親的教育下,自幼萌發反封建的思想意識。在桃源第二女校、長沙周南女校、嶽雲中學讀書時,受五四運動影響,積極參加婦女解放運動。1922年到上海,入平民女校學習,後經瞿秋白介紹轉入上海大學中國文學係學習。1924年去北京,想進北大,未如願,便一邊學習,一邊練習繪畫。1925年,結識學徒出身的青年詩人胡也頻,不久結為伉儷。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她開始拿起筆來揭露舊中國的黑暗。第一篇小說《夢珂》在《小說月報》上發表,後又發表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記》等作品,描寫一係列受新思想影響的知識女性,呼喚個性解放、婦女解放,作品富於時代特色,文筆大膽細膩。1930年5月,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1年初,丈夫胡也頻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1932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左聯黨團書記,廣泛團結知名作家,培養青年作家,為反擊敵人的文化“圍剿”,發展文藝,辛勤工作。這一時期,發表了《韋護》、《水》、《母親》等作品,反映革命鬥爭和工農生活,顯示出左翼革命文學的創作實績,得到魯迅、瞿秋白、茅盾的肯定。1933年5月,被國民黨特務綁架,拘禁在南京。敵人威脅利誘,她堅貞不屈,拒不為其辦事、寫文章。

1936年9月,在黨組織幫助下逃離南京,潛回上海。11月初,化裝轉赴陝北。到延安後,曾任中國文藝協會主任、中央警衛團政治部副主任、西北戰地服務團團長、《解放日報》文藝副刊主編、陝甘寧邊區文協副主任等職。毛澤東曾設宴招待她,並寫詞稱讚:“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她經常深入前線,積極用文藝形式反映紅軍、八路軍和人民群眾的鬥爭生活,先後發表《彭德懷速寫》、《一顆未出膛的槍彈》、《新的信念》、《夜》、《我在霞村的時候》等作品。1942年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後,更加積極地深入生活,所寫的《田保霞》等報告文學,曾受到毛澤東的肯定。1946年,在晉察冀邊區參加土地改革運動。1948年寫成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幹河上》,深刻而生動地反映了中國農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巨大變化,被翻譯成近20種外文,1951年榮獲斯大林文學獎金。

上一篇:成舍我 下一篇:賀綠汀

北京湖南大廈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預訂客服:010-85079999轉1598